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海东 » 正文

扬帆新时代 奋斗正当时 王林虎同志在市委二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摘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初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1-01-14  来源:海东日报  浏览次数:57
核心提示: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市经济呈现逆势中稳健增长态势。  贯彻新发展理念 擎旗致远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疫情防控“防”出新战果。全市疫情防控取得零输入、零感染、零报告的重大战果,守住了青海“东大门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市经济呈现逆势中稳健增长态势。

  贯彻新发展理念 擎旗致远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疫情防控“防”出新战果。全市疫情防控取得零输入、零感染、零报告的重大战果,守住了青海“东大门”,为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海东贡献。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严格落实“四早”要求,严把“四个关口”,累计排查486.5万人次。切实做好全国各地18万拉面从业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化隆回族自治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指挥部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1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区核酸实验室建设全覆盖,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2万份。加大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力度,累计投入储备资金7000余万元。创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复工复产“复”出新速度。全力推动全市各类企业复业复市和重大项目开复工,全市开复工项目819项,开复工率95.2%,同比增长15.2个百分点,24项省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100%。从财税支持、金融支撑、企业减负、要素保障等14个方面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全市94户规上工业企业运行率达92%,49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563家城乡小商店、便利店和21家重点外贸企业复工率均为100%。出台《海东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确保拉面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序组织拉面店开业运营,1.3万名返乡拉面人及时返岗复工。扎实推进春播备耕工作,全面完成328.17万亩的农作物播种任务。分区分级分层、错峰错时错段有序推进开学开园,全市769所学校及384所幼儿园28.7万名学生在全省全国率先实现开学开课,教育教学活动提前步入正轨。

  经济转型“转”出新效益。农业基础持续稳固,特色优势作物比重达86.1%,粮、油、菜产量分别达53.41万吨、12万吨、70.59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万吨、1.6万吨、6.78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33.15万亩,落实“两减”面积105万亩,建成百亩示范基地306个、千亩示范基地66个、万亩示范基地3个。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比亚迪动力电池材料、博锋矿业年产1000万吨绿色建材、旭格年产3000万片液晶显示屏、光弘电子年产5000万片柔性线路板生产线等项目建成并试生产,深圳森光、灿鸿等11家光电企业落户海东。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举办首届河湟文化艺术节和河湟文化论坛,发布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海东宣言》。河湟文化博物馆主体完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试营业。互助油嘴湾、乐都卯寨、平安石壁、民和七里寺、化隆本康沟、循化撒拉尔故里等20个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活力显现,海东国家、省级景区示范点居全省之首。

  城乡融合“融”出新动力。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实现双增长,核心城区体育中心、繁荣北街等22个续建项目以及海东大道、康泰路等9个新建项目全面建成。乐都观澜世家、金盟山水树、中房·萨尔斯堡、富森·江山赋、万濠·星海湾,平安力盟,河湟新区怡和天玺、绿城·桃李春风、绿地湖语树、盈吉·香洲府,民和伟业公馆、嘉和鸿府、香格里拉等高品质房地产项目顺利推进,建设总规模10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投资125亿元。旧城改造和征地拆迁步伐加快,新开工棚户区改造3274套、基本建成3958套、入住5365套,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改造10656户。完成乐都水磨湾、河门村、城中西门、同乐公园、李家市场、下教场和平安湟中路片区等11个片区拆迁工作。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入运营,109国道乐都至平安段改扩建、西互一级公路扩能改造等重点交通项目快速推进。全市94个乡(镇)全部实现乡乡通油路,1587个建制村公路通畅率、村道硬化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厕所革命”三年计划圆满收官,建成各类厕所8932座。2个美丽城镇开工建设,120个美丽乡村全面建成。出台《海东市停车管理办法》,城市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

  生态建设“建”出新颜值。扎实推进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第一轮反馈的13项46条问题、第二轮反馈的10项问题全部完成市级整改销号。黄河出省断面Ⅱ类水质、湟水河出省桥断面IV类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全面迅速启动祁连山南麓海东片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对片区范围内38个矿山全部进行整治,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全面整治40项涉河违建问题,拆除违章建筑物2610平方米。继续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实施湟水河“三峡”十大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规模化林场建设等造林工程,完成国土绿化面积91.94万亩。新建乐都三河湿地公园、同乐公园,平安驿州湿地公园、民和史纳湿地公园。持续实施春秋两季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完成义务植树785.73万株,进一步擦亮了海东植树造林“大会战”金名片。

  深化改革“改”出新活力。商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总量突破10万户。政务服务实现“四级四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8%。全市1587个行政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森林公安转隶全面完成,供销社综合改革顺利推进。交通站运一体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乐都、平安两区客运站实现统一运营。金融领域改革成效显著,海东农商银行正式创立,全省首家“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县域支行正式开业。加强与兰州、临夏等地合作,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圆满完成第二十一届“青洽会”海东主题城市馆展览展示任务,落实签约项目31项,总投资267亿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海东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信用监测中排名第118位,成为近两年全国地级市信用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六稳六保“保”出新福祉。落实扶贫专项资金13.64亿元实施140个“补针点睛”项目,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2.79亿元,实施111个各类帮扶项目,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社会保障不断扩面,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5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149.4万人。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严格控制在10%以内,3.3万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全部清零。全面稳就业促就业,城镇新增就业951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9.9万人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88%。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800人以上的大中型集中安置区设立7个公共就业服务站。着力提升教育质量,落实中央省级教育类投资计划8.2亿元,市属高中学校改扩建和环境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新建市一中顺利启用,并首次实现了面向全市招生。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1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57%,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0.79%。大力发展健康事业,市第一人民医院提档升级、第二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加快推进,3.8万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联网互通直接结算。市养老示范基地二期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按期完工,新建9个村互助幸福院。

  社会治理“治”出新成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六清行动”圆满收官,侦办黑恶团伙案件26起,整治治安乱点乱象34处、交通乱点乱象36处。全市信访总量、来信、来访、越级访大幅下降,实现“零大规模集体赴省访”。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治理非法广告、违法建筑、“六乱”问题。规范土地管理,整治违法用地243宗,3857.71亩,拆除建筑物面积1.55万平方米。排查处置84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平安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启动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建设。荣获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称号。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为群众节约开支约5.56亿元。

  把握新发展阶段领航定向 领航定向

  夯实海东高质量发展新根基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客观、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机遇和挑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抓好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七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主方向。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让政治觉悟高起来;二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主定位。要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正视差距和问题,跳出惯性思维和打破路径依赖,加快优长板和补短板工作,持续优化动能培育,创新转化发展载体,巩固提升质量效益,让产业脊梁挺起来;三是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主基调。要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基础、使命、保障和红线,创新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经济底色绿起来;四是必须坚持产城融合主路径。要把拓展城市空间、引入产业发展和满足人民需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与城市在功能上融合、空间上互动,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格局,让融合发展强起来;五是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主格局。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加快核心城区及周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让工农城乡合起来;六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主动力。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提升海东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工业和新型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厚植海东人才交流环境,让创新活力足起来;七是必须坚持发展为民主旋律。要始终不渝把抓发展作为践行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基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养老、社保、医疗等民生问题,让群众幸福满起来。

  构建新发展格局勇毅前行 勇毅前行

  开启建设现代化新海东新征程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完成15个省级示范村建设,争取实施6个省级示范试点村项目。继续加大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12.4万亩,严格抓好农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推进黄河和湟水河沿线撂荒地复耕复种,黄河百万亩整理土地发挥效益。深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区建设,实施“两减”100万亩以上,实现化肥、农药零施用。大力发展优质饲草,饲草种植100万亩。抓好百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新建规模化养殖场7个,扶持建设家庭牧场和规模养殖户2万个。围绕部省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巩固提升互助、乐都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青稞产业园、牦牛产业园、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创建平北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引胜沟绿色蔬菜产业园,提质改造老旧温室3000栋。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完成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祁连山南麓海东片区生态环境整治任务。开展黄河、湟水河、大通河沿线矿山资源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推动矿山开采从“粗放滥采”向“集约高效”转变,全市大中型绿色矿山比例达80%以上。扎实推进南北山绿化、“三峡”十大工程、黄河和大通河流域生态景观修复等重大项目。推进城市绿地、城市道路、城区出入口等重点片区绿化,完成核心区15条道路绿化、三河湿地公园绿化等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继续打造义务植树造林百万人“大会战”金名片,全年完成国土绿化80万亩以上。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等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项目,以及农村环境整治提标升级改造项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场标志性战役,紧盯三年目标任务,强力推进大气、水、土壤、农村人居环境、农业面源、废弃矿山等领域污染治理。

  主动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进消费扩容回流,加快乐都唐道、平安力盟等一批商贸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河湾金融商务中心、海峰城市广场、宏运金街等新型商业中心建设。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围绕“两新一重”,加快建设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布局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协调推进西成铁路、机场三期、南绕城高速东延、109国道改扩建等省级重大项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定地价、稳控房价,保障房地产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到海东投资置业、居住生活。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型市场主体新的增长点,深入挖掘培育本乡本土潜在市场主体,推动企业经营主体“个转企”“小升规”,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并进。以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建设3个美丽城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等为抓手,完善停车、公共照明、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1438套,实施乐都城中西门东片区、西来寺、七里店等重点区域征迁工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成109国道改扩建、乐化高速、西互一级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滨河广场、市民广场、人民公园、青海农展馆等核心城区重点项目。实施京藏高速乐都西雨润互通、平安园艺场互通、小峡口改扩建和民小公路河湟新区、平安、乐都出入口改造提升等畅通海东工程。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西宁—海东都市圈,加快推进川口—海石湾一体、加定—天堂一体、官亭—大河家一体发展。持续推动乐都—平安同城发展,统筹四县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促进人口、经济、资源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海东城乡供水安全与保障工程,确保乐都杨家、民和满坪、循化夕昌、互助柏木峡等重大水源工程建成蓄水。

  聚力动能转换提质增效。鼓励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西部水电电解槽技改、天利硅业矿热炉技改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承接光电产业、电子产品制造等为重点的信息科技产业,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壮大以移动通讯设备组装为核心的全省高新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推动青海省大数据中心提质扩容,构建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为核心的“青藏高原云谷”。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力促青海百德6.5万吨牦牛藏羊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青海咏荗祥3万吨坚果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实施贵强新材料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钛青锻4万件钛合金模锻制造等项目。深入落实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青稞酒产业振兴计划,促进四大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增强文旅融合发展能级。继续推进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互助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瞿昙寺、孟达天池等“王牌”景区内涵。挂牌运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市河湟文化博物馆、市河湟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市新华书店、河湟大剧院等项目,制定出台《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编撰《海东文物志》《河湟文化民俗》。举行海东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会、首届海东旅游商品创意大赛。举办好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第二届河湟文化艺术节、青海海东沿黄河马拉松赛等品牌文体活动。

  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培育“家政服务”“青绣”等新兴劳务品牌,拓展公益性岗位。持续落实社保减负政策,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制度,推进社保提标扩面工作,不断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体等困难群众生活。发展教育健康事业,实施市级高中改扩建,市特殊教育学校、乐都贾湾学校、第七中学,河湟新区学校、民和川口小学等43项校园新建改造提升工程。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大力推进“健康海东”建设,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第二人民医院建成运营,加快实施市第一人民医院专科能力提升、现代化疾控体系、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等一批重点项目,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全力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深化法治海东建设和平安海东建设。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完善多元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及时妥善开展信访问题调处工作。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进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民营经济等领域改革,推动“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审批破冰”工程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取得新进展。全面推动核心城区镇改办、村改居工作。深化农村土地和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推动水价改革,组建市农村人饮管理服务中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积极推进中国(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与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协同联动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抓实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积极做好青洽会、国家生态博览会等展会参展。继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更高层次的跨省域、跨市域的对外交流合作。

  (尕桑才让 整理)

 
 
 

 
按分类浏览
青海 (2942) 西宁 (697) 海东 (707) 县市 (2290)
国内 (10794) 国际 (901) 财经 (365) 房产 (923)
科技 (357) 军事 (114) 娱乐 (491) 体育 (153)
汽车 (365) 生活 (355) 农业 (180) 健康 (241)
时尚 (65) 家居 (62) 旅游 (167) 女人 (52)
美食 (61) 消费 (157) 社会 (51) 文化 (247)
教育 (218) 公益 (101)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