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沙沟村,只见农户家堆成小山的小麦粒大饱满,这满地的金黄,让农民们喜笑颜开,爱不释手。 沙沟村养殖户马福有一边给牛添加青贮饲料一边给记者数说着几年来的变化:“依托政府的好政策,我开始养殖能繁母牛,每年基本保持在8-10头的规模,每年生的小牛3个月龄就可以卖,以现在的市场价格可以卖1.2万元左右。经过几年的积累,2018年我盖起了自己的房子,改善了一家人的住房环境,也提升了生活质量。” 在沙沟村,像马福有这样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帮扶实现大变化的农户还有很多。“过去的这五年,是我们沙沟村变化最大的五年,农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整个村的居住条件大幅提升;乡村公益性岗位的设置,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肉牛养殖、拉面技能培训让不能出去打工的人也有了新出路。”沙沟村党支部书记星生明说。 “送气接污”乡村更净更宜居 初冬,走进沙沟村,只见村巷道两边干净整洁,整齐的房屋外墙上,多出了一根根黄色的天然气管道,每家屋后都多了烟囱和燃气表。 “我们村今年刚刚实施送气接污工程,现在村里有很多村民开始用天然气做饭、取暖,用不着买煤和备柴草,污水管网接通了,生活污水从原先‘提桶外倒’变成了现在的直接排进下水道,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外都干净着呢。”沙沟村党支部书记星生明说,村里通了天然气后,村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差不了多少。 在村民马生俊家,小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马生俊说:“得知村里要通天然气后,特意安装了地暖,重新铺了地砖,还在屋子内墙加装了保温层。”以前,烧煤把屋里的墙都熏黑了,取暖就得煨炕,刚开始烟熏火燎呛得人直咳嗽,到后半夜也就冷了,现在用上智能壁挂炉,温度设定好后,壁挂炉会根据水温、室温自动启动,卫生间也修到了室内,半夜再也不用打着手电筒到室外上厕所了。 马生俊对记者算过这样一笔账:“以前一家人仅冬季取暖就要用2吨多大煤,需要花2000多元,并且只能暖一间房,而用天然气可以暖上下8间房,全年做饭和取暖的总花费只有3500元左右。” “送气接污”工程不仅“送”来了天然气,还“送”走了陈旧的生活方式,接走的是污水,但“接”来的是全村崭新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 环境美了,村里的颜值靓了,沙沟村正成为“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的好地方。“今天来到村里感到十分亲切,每一次回来都能感觉到变化。”正返乡到村里办事的村民马军说。 抓牢产业村民收入翻几番 “过去,我们沙沟村村民同样在田地里刨食,一样因为收入低而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儿童,如今大家靠一碗拉面,脱了贫致了富。”村民们说起如今的变化,赞不绝口。 记者了解到,沙沟村地处平安区南部16公里处,常住户为427户2670人,也是人口较多的大村,最初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7户193人,全区第二大纯回族村。 曾经,马生德一家因为缺乏资金、技术,一年到头只能围着家里的几亩良田过活,家中又有孩子在上学,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够一家人开支,日子过得很艰苦,因此被识别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马生德通过村里的拉面技能培训班,拥有一技之长后,就萌生了开拉面馆的念头。沙沟村“两委”班子了解到马生德的情况后,纷纷帮他出谋划策,并帮助他申请了“530”贷款。在沙沟村“两委”的帮助下,当年,马生德的拉面馆就在河北省廊坊市开业了。 如今,马生德的拉面馆越开越红火,每年的纯利润可达8万元。“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村干部们的帮忙,让我从贫困户变成了如今的小老板。”说起现在的好日子,马生德激动地说。 曾经,在沙沟村,像马生德一样的贫困户有57户193人,相当于一个小村的总长住人口数。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沙沟村村“两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政策部署,拉面、运输、沙沟清油、种养殖业、劳务输出已成为全村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已经脱贫的193名贫困人口中,有120人通过拉面、运输、养殖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现如今,沙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450元增长到2020年的8648元。全村人均收入也由2014年的7503元增长到2020年的12422元。2017年底,沙沟村的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实现了从“零”到“一”的变化,正在逐年壮大,突破性地达到了13.6万元。 倡导新风小切口打开大民生 “以前,家里为了孩子娶媳妇,准备20万元都娶不上一个媳妇。如今,在移风易俗的好政策下,大家的负担少了很多。”谈及移风易俗带来的实惠,沙沟村村民马福有说道。 前几年,借钱结婚、因婚致贫、结婚穷两代的“天价”彩礼,让沙沟村的不少家庭苦不堪言,甚至负债累累。 2019年2月,沙沟村马福有出嫁女儿,为响应移风易俗的政策,将婚事完全参照《平安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来操办,为沙沟村移风易俗的推行开了个好头。但两家商定婚事时,却远没有这么简单。早在2018年,两家就商量好了结婚的事宜,当时两家约定的礼金是18.5万元,一直没有送礼也没办婚事。政府推行移风易俗后,马福有也一直抱着观望的态度,觉得政府的政策不能真正实施,如果自己早早降了彩礼,总觉得不光彩。沙沟村“两委”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讲解移风易俗的好处,他才改变思想,将彩礼降了。 “其实村民与村民之间都会互相看,所以移风易俗只要实施起来,后面的工作就相对容易推进了。”沙沟村村委会主任马延民说。 近年来,沙沟村“两委”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先后开展了沙沟村移风易俗大讲堂、“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之“移风易俗进寺院”“移风易俗进农户”宣传活动,党员群众争当移风易俗“护旗手”,引导广大村民改变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自觉摒弃陋习,培育文明新风和现代文明新观念,让新型婚俗理念入脑、入心,营造良好的婚丧嫁娶氛围。 沙沟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形成红白事操办公约。如今,沙沟村基本形成了红白喜事事前报备、事中干预、事后监管的管理机制,推动移风易俗真正落地见效。截至目前,沙沟村已有28起婚嫁是参照方案标准办理的,按照每起节约8万元计算,移风易俗为村民们节约了224万元。 “省钱也是让我们增加收入,让我们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发展,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马福有说。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2020年12月2日,以“家风传承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主题的沙沟村第一届最美家庭颁奖仪式在村委会举行。此次活动既肯定了这些平凡家庭的平凡举动,同时也赢得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对家风、孝道传承的重视。正是他们在影响着全村老百姓,积极响应党的政策,改变落后思想,让大家与时代同步伐,与世界共命运。 如今的沙沟村已然丢掉束缚,开拓创新,破茧成蝶般迎来了新生活。群众住上了好房子,改变了落后思想,促生了内生动力,曾经那个沙沟村已不复存在。